30個奧密克戎亞型毒株,上海本輪疫情最新研判↓張文宏、鐘鳴都提到了這一點
發布時間:2023-01-01 10:02:57 人氣: 作者:本站編輯
上海本輪疫情
包含30個奧密克戎亞型毒株
農村和中小城鎮峰值將提前來臨
為了評估調整疫情防護措施之后奧密克戎毒株在境內的傳播模式、有癥狀感染者中重癥患者可能比例、以及此波疫情在大城市和中西部農村的走勢,近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轉化醫學國家重大基礎設施(上海)陳賽娟團隊與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范小紅團隊聯合攻關,在《醫學前沿》(frontiers of medicine)發表研究論文《初步分析我國2022年秋冬新冠疫情中奧密克戎亞型多樣性與流行病學特征》,分析了當前境內流行的奧密克戎亞型種類,重癥/危重癥患者在感染者及住院患者中的比例,并用數學建模對疫情走向進行模擬預測。
當前,新冠疫情防控進入了新階段?!半S著防疫措施逐步調整,對當前疫情的規模和走向進行科學評估與預測,將對指導公眾和公共衛生系統應對此次疫情具有重要價值?!标愘惥暝菏空f,“為此,我們對上海地區今年秋冬季的感染者隨機抽樣研究,進行了新冠病毒基因組測序與分子流行病學分析。持續監測國內流行的新冠病毒種類,同時評估每個變異株的感染力和致病力,判斷疫情發展情況?!标愘惥赀€表示,近期出現新冠病毒感染癥狀的人群中,重癥主要集中在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群體中;元旦和春節即將到來,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農村地區,都是需要重點關注的。
自2019年12月以來,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范圍內流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結果,截至2022年12月23日,新冠疫情總共造成651,918,402人次感染,6,656,601例死亡。由于人體對新型病原體普遍缺乏免疫力,而且新冠病毒原始株和其衍生出的一系列變異株的感染力與毒性尚不明確,因此在新冠疫情出現之后,我國及時采取感染溯源、定點隔離、全員核酸檢測等公共衛生防控措施和大力推行分層救治,在近3年里多次阻斷新冠病毒在境內大規模擴散,有效地維護了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奧密克戎是當前WHO指定的值得密切關注的新冠病毒變異株。相對于新冠病毒的早期變異株(如阿爾法、貝塔、伽馬、德爾塔),奧密克戎的感染能力、免疫逃逸能力顯著增強,但是其侵襲肺部引發重癥的毒性能力則顯著減弱。此外,依據國外多項研究以及2022年上半年中國香港和上海地區奧密克戎疫情期間的患者臨床數據分析結果,雖然奧密克戎毒株能突破多數疫苗接種者或感染者的免疫屏障,但是接種2至3針滅活疫苗能有效降低奧密克戎感染后引發的重癥和死亡比例。
研究團隊對2022年秋冬期間上海公衛中心收治的患者中,隨機抽取378例樣本進行基因組測序,獲得369個高質量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序列。分子進化樹分析發現,這些病毒基因組中,共包含全球共享所有流感數據倡議(gisaid)數據庫里記錄的30個奧密克戎亞型毒株,其中355個(95.95%)基因組序列集中在5個奧密克戎亞系,主要毒株包括已報道在北京和廣州等地流行的BF.7、BA.5.2和近期歐美地區出現的BQ.1、XBB。結合感染者的旅行史和感染接觸史,證明有北京或廣州疫情接觸史者分別主要攜帶BF.7和BA.5.2亞株;從海外入境上海的感染者主要攜帶BQ.1和XBB;而上海本地感染者中除了BA.5.2以外,還有多個奧密克戎亞株相對占比較高。這些結果中尚未發現新的新冠病毒變異株。
由于疫情防控任務已經轉為防治重癥為主,研究團隊依據公開信息,對此波疫情截至2022年11月29日的重癥/危重癥患者數和感染者總數變化情況進行分析,發現重癥/危重癥人數隨感染者人數增長而增加,比例達到0.035%。根據一般規律,高危人群在入院2至3周后演變為重癥/危重癥患者。因此,研究團隊對2022年9月1日至2022年12月26日期間,上海公衛中心收治的5706名有癥狀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臨床演變進行了分析,經過綜合醫學觀察和診斷,其中5533名患者表現為輕型和普通型(總占比96.97%),其余173名患者進展成重癥/危重癥(總占比3.03%),其中包括20名僅有新冠感染者(0.35%)和153名伴有由新冠感染而加重的基礎疾病患者(總占比2.68%)。此外年齡偏高者 (55-60歲以上,p<0.0001)和男性患者 (p<0.0001)發展為重癥/危重癥的風險顯著增高。
基于此前北京、廣州、上海、重慶等地常規核酸檢測的感染者數據,建立模擬感染者數量變化曲線的數學模型,研究團隊對近期疫情發展趨勢進行評估和預測,初步判斷此輪奧密克戎疫情感染人數于2023年元旦前后在上述主要城市接近尾聲。然而,基于重慶市主城區和郊區數據的數學模擬分析,提示疫情峰值在郊區有所延后,且其感染峰值將在春運期間因疫情擴散加速而顯著增強。對于四川、陜西、甘肅、青海等省,在不計省會城市的人群中疫情進展情況進行預測,估計在農村和中小城鎮地區的感染峰值將于2023年1月中下旬出現,由于春運原因,這些峰值也可能提前到達。
以上分析結果提示,隨著疫情演變帶來的病毒傳播途徑變化,多個奧密克戎亞型在國內同時傳播;近期出現新冠病毒感染癥狀的人群中,重癥主要集中在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群體中;元旦之后到春節期間,新冠疫情將主要影響農村和中小城鎮地區。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國內農村和中小城鎮地區醫療資源相對匱乏,且有大量老年人和有基礎疾病人群;春運期間城市和農村人口流動性將極大影響疫情走向。
因此,研究團隊建議,當前急需為奧密克戎疫情向農村地區擴散啟動應急計劃,將更多醫療資源配置到農村基層,做好有效藥物和新型疫苗的應急使用許可,做好抗新冠病毒特異藥物及輔助性藥物、療效確切的中藥生產儲備、分配和臨床合理使用;實施分類、分層治療,加強中小城鎮重癥救治能力;繼續精準用好非藥物性公共衛生措施(在室內空間佩戴N95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公共交通工具適當增加班次以避免人群過于擁擠等),努力削減疫情峰值,緩解醫療系統和醫務人員的沉重壓力;繼續做好高危人群全程免疫接種,啟動高風險人群的第四針免疫加強針接種;加強個人家庭防控知識技能普及,做好健康宣傳和風險溝通,保護人民群眾特別是困難群體的生命健康,確保我國平穩走出疫情,促進社會經濟有序恢復發展。
日前,人民日報大江東工作室
采訪了張文宏、鐘鳴
他們都提到:
保護和救治老年人
張文宏:
上海在努力把醫療資源送到老人們身邊
奧密克戎整體上的重癥發生率在下降
但是在脆弱人群中還是有肺炎表現
2022年12月29日,上海市新冠疫情防控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工作間隙,接受了大江東工作室的專訪。
大江東:請介紹一下上海這波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特征和近期患者的救治情況。
張文宏:上海從12月22日開始到達感染峰值狀態,按照估算,目前感染人數是千萬級別的。假設上海1000萬感染者中0.5%需要住院,就意味著近期數周內有5萬人需要住院,各大醫院無一例外要收治上幾千人,其中特別危重的還需要做呼吸支持。所以,雖然重癥在感染人群中比例低,但基數大了,絕對人數還是多的,這就是這波奧密克戎感染的特征——我們面臨著所有國家在疫情開放之初都經歷過的嚴峻挑戰。
目前,上海正在全力提高重癥病人的救治能力,從基層衛生機構到三級醫院,所有醫生護士都投入到針對奧密克戎的全面戰斗。一是提升基層社區的救治能力,包括增加救治點位、培訓醫務人員,提供氧療、抗病毒藥物,制定規范診療手冊,要讓更多病人在發病的“黃金72小時”內得到有效治療,讓重癥病人盡快通過分級診療體系轉診上級醫院。二是二三級醫院擴充病床數,優化收治流程,讓急診的重癥病人盡量在24小時內能夠收治,完成所有新冠搶救流程。我所在的華山醫院,除了感染科在各個院區的幾百張床位外,今天又拿出了一些其他科室兩層樓面的床位,作為醫院集中收治的公共平臺。
大江東:同之前相比,這一波疫情的應對和救治有什么特點?醫生們是否有了更新的藥物或治療手段?
張文宏:經過這三年,我們形成了很多救治的規范流程。通過對此前死亡和重癥病例的研究分析,我們發現疫苗接種可以有效降低重癥率與死亡率。通過多方宣傳大力推進,很多人完成了全程疫苗接種。我們在抗病毒藥物、呼吸支持、ICU病房和設備等方面,也做了一定的準備。在治療流程上,根據重癥新冠的特征,及早使用氧療糾正缺氧,使用激素改善炎癥以及早期的抗凝治療等。一般而言,重癥救治的高峰,將緊跟著感染高峰很快到來,應對的武器就是以最大的努力與不眠不休的精神,布局醫療資源,從基層醫院到三級醫院,以最快的速度抓住72小時“黃金時間”的救治,無論是社區內的早期基層醫療救治還是重癥病人的急診救治,都要力爭做到更快更早,才能和死神搶奪時間、搶奪生命,奮力降低重癥率、死亡率。
張文宏視頻接受采訪
大江東:老年人和有基礎疾病的脆弱人群是這波感染中最讓人牽掛的群體。老齡化程度很高的上海,對脆弱人群的保護和救治上做了哪些準備?
張文宏:上海養老院住了8.8萬老人,護理院住了2.2萬人,還有七八十萬居家的有著各種基礎疾病的高齡老人,以及500多萬60歲以上老年人。上海對此做了全面排摸。除了推廣接種疫苗,早先我們的想法是盡量保護住老人和脆弱群體不在這波流行中被感染,所以對養老院實行封閉管理,建議老人居家、少出門,不要出來跳廣場舞、搓麻將,壓低重點人群感染峰線,延緩他們的感染時間。但在迅猛如海嘯般的奧密克戎傳播中,老人感染率還是比較高的,重癥患者也在增加。目前正進入大決戰的關鍵時期,上海在努力把醫療資源送到老人們身邊,讓脆弱人群在“黃金72小時”內得到及時救治。上海各區都在組織將醫療力量下達到護理院、養老院,市級專家組也分區域與基層對接,加強會診、查房、培訓。
這一次,是我們與奧密克戎之間的全面力量對決。沒有討巧的機會,不是三甲醫院多開幾個重癥病房就能解決救治的,而是從基層到中樞都要有效動員,每個家庭也要懂得怎么維護好脆弱人群、什么情況要到醫院就診;每家社區衛生中心也都能盡可能擴大救治力量……
奮力守住脆弱人群感染這個關口,這次的大流行關,我們才能咬牙邁過去。
大江東:有人說,這波感染的主力毒株BA.5或BF.7更“毒”,有道理嗎?
張文宏:目前的主力毒株都是國外廣泛流行過的,都有學者做過毒力比較,BA.5、BF.7的重癥率、死亡率與第一代奧密克戎很接近。很多人感染后感覺發燒、肌肉酸痛等癥狀比較嚴重,還起了很炫的名稱,像“刀片株”“干飯株”等,但這樣的人群仍然屬于輕癥。重癥在醫學上有清晰的界定:呼吸困難、氧飽和度低于93%;做CT檢測肺部有較廣泛的浸潤,出現大面積的陰影甚至白肺。如果吸氧也沒用,還需要氣管切開、機械通氣,就是危重癥了。我們對病毒基因組開展持續監測,現在并沒有發現新的特殊毒株,上海目前主要是BA.5、BF.7,它們引起重癥的比例是明確的。
大江東:您感染過奧密克戎嗎?癥狀嚴重嗎?
張文宏:感染過,我的癥狀很輕。第一天居家休息,開了六七個網絡會議;第二天就到陽性病區查房了。周邊沒有人覺得我感染過,因為每天都在病房里,都在工作。我打過第四針,我自己的經歷也讓我更支持疫苗接種。
大江東:從疫情初起至今,您一直很強調加強營養,尤其是蛋白質攝入的重要性。為什么在呼吸系統疾病救治中要如此重視營養問題?
張文宏:在參加疫情救治和查房時,見過不少病例。2020年時,不少境外輸入病例往往是因為路上輾轉轉機,三餐不給,營養缺乏,感染后病情很快加重。今年4-6月上海疫情期間,很多老人因為突然離開養老院等熟悉環境,去了方艙或隔離酒店,加上肺部感染、基礎疾病變化等,營養攝入受影響,抵抗力大幅度下降,癥狀突然加重。這次,我們也發現,因為急診醫療資源緊張,在急診滯留的患者很難保證充分的營養供給,兩三天一過,營養跟不上,也會出現重癥進展加快問題,這時再用上救治手段也未必起到效果。而營養質量好,免疫力水平好,病人可能就會扛過去。
營養是救治新冠感染的基礎。有營養才有抵抗力,營養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過分。希望這段時間,所有感染者或居家觀察的老人,一定要特別注重增加營養,蔬菜、碳水等多樣、均衡攝入,優質蛋白的攝入更是重中之重。
大江東:2022年初,您說研究了奧密克戎感染者的醫學影像,不是“大號流感”,認為這種變異株“會咬人”。您從影像上看到了什么?現在看,它主要“咬”在哪里?
張文宏:當時不少人認為奧密克戎只侵犯上呼吸道,毒力下降。與德爾塔株相比,奧密克戎毒力確實是明顯下降了。2022年初,上海承擔了國際航班主要入境地功能,輸入性病例不斷。我看片子看到,奧密克戎整體上的重癥發生率在下降,但是在脆弱人群中還是有肺炎表現,臨床的實際情況告訴我們,絕不能說奧密克戎對所有人都不會有危險,都不會侵犯肺部。
流感已在世界上流行100多年,我們也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新冠是新病毒,感染面廣了,風險就會被迅速放大。最近,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奧密克戎確實“會咬人”,脆弱人群會出現肺炎癥狀,有些人甚至需要插管。奧密克戎重癥率不高,但要說它全是上呼吸道癥狀,“不咬人”,也是錯誤的。中國的感染者基數這么龐大,哪怕它只“咬”幾口,可咬的全是老人、脆弱人群,也會讓我們心中很痛很焦灼。
我們現在處在開放后特別迅猛的奧密克戎第一波沖擊階段,特別艱難。必須集聚全社會力量、擴充醫療資源、保護好脆弱人群,奮力扛住奧密克戎的沖擊,走出這波疫情,取得最后勝利。
鐘鳴:
全力保護和救治老人
奧密克戎重癥也會發生“大白肺”
并不是只有原始株或德爾塔才會有
12月29日下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鐘鳴抽出20分鐘時間,接受了大江東工作室專訪。
2020年1月23日,農歷臘月二十九,武漢“封城”當天,鐘鳴背起行李,獨自踏上開往武漢的高鐵,自此開始了他與新冠病毒的交鋒。
近3年,隨著新冠病毒在全國各地的接連暴發,他輾轉揚州、莆田、哈爾濱、鄭州、吉林等地救治重癥患者,與新冠原始毒株、德爾塔毒株、奧密克戎毒株分別正面對抗。某種意義上,他是國內走過最多新冠抗疫前線的重癥專家之一。
那么,從原始株到奧密克戎,各個毒株有何不同?新冠病毒是如何導致患者成為重癥、危重癥的?對重癥患者,通常有哪些治療手段?我們又該如何保護老年脆弱群體?面對這些問題,鐘鳴向大江東工作室分享了他的觀察與思考。
大江東:您參與治療過因感染新冠不同毒株導致的重癥、危重癥患者,與原始毒株、德爾塔毒株相比,奧密克戎的致病性如何?
鐘鳴:我們一直在觀察,相較于最初在武漢接觸到的原始毒株,以及后來接觸的德爾塔毒株,奧密克戎毒株的致病力和毒力還是要低了很多。
雖然我們現在看到,在奧密克戎毒株大范圍感染之后,依舊出現了不少重癥病人,但這些重癥病人主要是發生在我們所稱的脆弱群體,即高齡老人和患有嚴重基礎病的人群中。而在過去,感染原始毒株和德爾塔毒株后,即使像我們這樣的青壯年,也有比較高的概率進展成為重癥甚至危重癥。這樣對比的話會發現,奧密克戎毒株比原始毒株和德爾塔毒株還是要弱的。
在動態清零階段,病例很少。沒在前線打過仗的人,對新冠重癥沒有直觀感受,對新冠的理解,會局限在方艙那些跳廣場舞的民眾,他們會互相拍發小視頻傳播。事實上,盡管當初重癥很少,但會集中攻擊一部分老年人,我們看到過他們的痛楚,深知絕不能掉以輕心。
鐘鳴視頻接受采訪
大江東:從您接診的重癥患者看,重癥都是肺炎導致的嗎,還是也有基礎???肺炎是否都是病毒導致的,還是合并有細菌感染?“大白肺”通常是什么情況導致的?
鐘鳴:從我們接診的情況看,重癥的發生,既有因為新冠病毒導致的肺炎,也有因基礎病惡化導致的重癥,兩種情況都有。而在肺炎導致的重癥病例中,合并細菌感染的較少,還是以病毒性肺炎為主。
所謂“大白肺”,是一種肺部滲出液在CT影像上的表現。在人體中,通常氣體密度低,在CT影像上的表現是黑色的;而實質性臟器和液體密度高,在CT影像上的表現是白色的。當人的肺里滲出液體很多,炎癥很多,在CT影像上就會表現為白色的部分比較多;如果炎癥非常多,肺部CT影像大面積都成了白色,那就是現在所說的“大白肺”。
引起“大白肺”的原因很多,包括病毒感染、細菌感染、真菌感染等;非感染性的因素則有化學性肺損傷,甚至自身免疫疾病導致的損傷,都會導致影像學上大片的滲出,造成“大白肺”。
作為重癥,無論新冠前還是新冠后,都在治療所謂的“大白肺”。這一次也相同,我們對“大白肺”太熟悉了,這是我們的日常工作。要說明的是,奧密克戎重癥也會發生“大白肺”,并不是只有原始株或德爾塔才會有。
大江東:目前對重癥和危重癥主要采取怎樣的治療方法,預后情況如何?重癥與危重癥主要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死亡?從死亡人群看,新冠疫苗對預防重癥和危重癥效果如何?
鐘鳴:對新冠重癥和危重癥患者的救治,其實從武漢開始到現在,我們的治療方向沒有特別大的改變。
首先是早期主要采取抗病毒的治療,比如使用一些小分子的抗病毒藥物,同時我們會根據病情的需要合理使用糖皮質激素;重癥和危重癥都以呼吸衰竭為主要表現,所以我們會合理地使用呼吸支持的一些設備,比如呼吸機、高流量氧療,甚至ECMO等設備等,對病人的呼吸進行支持。
另外重癥的治療主要還有對癥治療,比如對休克的病人我們會進行補液,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同時進行營養支持治療等等。
對呼吸衰竭的病人,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會對這些病人采用俯臥位通氣,不論是輕型病人還是插管上了呼吸機的病人,俯臥位通氣都有助于減少肺的損傷。
重癥或危重癥轉向死亡,通常伴有嚴重的呼吸衰竭,或是多器官功能衰竭,具體因人而異。從我們已有的、包括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數據看,全程接種疫苗之后,高齡老人的重癥率和死亡率有顯著下降。我們臨床上的體會也是這樣,全程接種疫苗的人群,康復的概率比完全沒有接種疫苗和沒有全程接種疫苗的人群概率要高。
大江東:一直有專家提出,希望在奧密克戎的傳播中還是要少感染、慢感染,不要出現短時間大量的暴發,短時間病例暴增會對醫療機構帶來怎樣的影響?
鐘鳴:即便奧密克戎的毒力降低,它導致重癥的比例確實是低的,但是我們國家有一個非常龐大的人口基數,在這么龐大的人口基數下,即使是一個很低的概率,最終導致出現的重癥和危重癥的絕對數量依然很大。
如此大的一個絕對數量,如果在短時間內暴發出來,會讓我們的醫療系統完全承受不了,也就會造成所謂的醫療資源擠兌。如果感染曲線能夠壓平、感染速度能夠放緩的話,在單位時間內出現的重癥和危重癥病例少一些,這可能會讓我們的醫療機構有更多的醫療資源去應對,及時有效地去治療這些重癥和危重癥病人。
對于高危人群來說,即使在感染的高峰過去之后不幸感染了奧密克戎變異株,但那個時候醫療資源相對是豐富的,在那個時候,其實會得到更好的救治。
大江東:老年人是疫情中的脆弱人群,對于老年人較為聚集的養老機構來說,應當怎樣度過當前的疫情?
鐘鳴:對于養老機構來說,首先我們要盡可能地維持這些養老機構的工作秩序,保持這些機構常規的機制正常運轉。這就要求這些機構的工作人員,包括醫務人員、護工阿姨,盡量能夠不要因為感染而離開崗位,這就要求這些人員還是要相對閉環管理,在社會上活動要做好個人防護,不要因為感染后大面積減員,影響了老人正常的生活起居和醫療護理。
同時要給這些老人盡可能地構建免疫屏障,在他們本身病情穩定的情況下,積極接種新冠疫苗。在這段特殊時期,工作人員要加強對老人的監護和護理,一旦老人有什么異常的癥狀要及時發現、及時送醫。
話匣子綜合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上觀新聞
編輯:陳麗
責任編輯:程晨